当孩子诊断为自闭症后,一定要用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潜力
发表时间:2024-05-23 14:50:52
来源:语言发育迟缓
当家长被告知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时,我们千万不要绝望,自闭症孩子不是一点潜力都没有,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康复训练,他们一样能成为普通人。需要注意的是,若孩子被“摘帽”,即不再完全符合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家长也不应掉以轻心,因为可能还存在其他需要克服的障碍。

在家长群体中,我观察到两种较为常见的心态:一种是过度担忧,将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视为问题;另一种则是鸵鸟心态,极力否认孩子的异常,希望一切都能自然好转。然而,这两种心态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正确的做法应是客观认识孩子的状况,既不过度放大问题,也不盲目乐观。对于边缘性的孤独症孩子,专家的诊断也可能存在争议,但重要的是家长能够识别并承认孩子存在的问题,并找到适合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
孤独症孩子在早期通常表现出明显的人际关系障碍,以及感觉信息加工的问题,如触觉、听觉、视觉等方面的异常。他们可能固执刻板,有些孩子还伴有语言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孩子在早期看似正常,但突然在一岁半左右出现退化现象,这往往令家长措手不及。此外,“非典型性孤独症”虽然不符合孤独症的全部正式标准,但其核心障碍仍在于人际关系的沟通。

除了孤独症谱系障碍外,还有一种更为宽泛的障碍被称为“调节障碍”。这类孩子在学习、行为、注意力、组织以及睡眠和饮食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与孤独症谱系障碍不同的是,调节障碍的孩子通常能够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患有孤独症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眼神互动和共同注意力。若孩子在与他人交流时缺乏这些表现,那么可能就需要进一步关注。
语言也是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孤独症的一个重要指标。有些孩子虽然能够说出大量的词汇和长句子,但他们的语言并非真正的“对话”,而是自说自话,无视对方的反应。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并不具备与人建立联系的能力。相反,若孩子虽然语言有限,但能够借助眼神、手势等身体语言进行有意义的沟通,那么他们可能只是语言发育迟缓,而非孤独症。
孤独症孩子往往同时面临多重障碍,如智力落后、认知障碍和注意力障碍等。然而,与其他障碍相比,孤独症的核心问题在于“与人建立关系”的能力。传统的智力测验可能无法真实反映孤独症儿童的智力水平,因为他们在听觉加工、视觉-空间信息加工以及肌张力和动作排序性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在评估孤独症儿童时,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和细致地考虑他们的特点和发展潜力。

面对孤独症孩子,家长需要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既要关注孩子的问题,也要看到他们的潜力和发展可能性。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关爱,我们有望帮助这些孩子实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